安装客户端,阅读更方便!

第3节(1 / 2)





  阿俏听到这里,再也耐不住,扑上去用双臂搂住舅母,低声叫了一句:“妈!”

  舅母也抱住了阿俏,眼泪扑簌而下,尽落在阿俏肩上。

  舅母本是个刀子嘴豆腐心的人。阿俏前世并不觉得,只晓得她嘴碎,讲话又直又难听。可是倒头来,阮家遭逢大难,宁老爷子当即拍板,将宁园交与阿俏卖掉救急。舅舅舅母原本也有份继承这座园子,然而却一字未提,全力帮阿俏奔走。

  重活一回,到底教她学会了看人心。

  第二天,阿俏起了个大早,将自己随身的东西都收拾出来,装在一只皮箱里,提上箱子来到宁家堂屋里。

  宁老爷子已经起来了,正在逗窗上挂着的笼里,那只他养了好久的画眉。

  阿俏将皮箱放在身旁,然后伏在地上,恭恭敬敬向外祖父拜了三拜。

  她心意已决:留在浔镇,她固然能无风无浪地度过平静一生,可待老去之时,却难保不会后悔。

  “想好啦!”宁老爷子没回头,“丫头,别把这当回事儿。镇子太小,埋没你。”

  这时候宁淑也已经收拾好了出来,见到阿俏,当真是又惊又喜,随即上来挽住了阿俏的胳膊,笑着说:“乖阿俏,娘以前亏欠你,以后让娘一点点都补偿起来,好不?”

  阿俏却不露痕迹地将手臂从母亲手中抽了出来,淡淡地说:“我只是想去省城看看,见见那些素未谋面的……亲戚。”

  宁淑听见阿俏语气冷淡,惊讶得睁圆了眼。

  阿俏就自己去提起了箱子,回头朝宁淑看了一眼,突然嫣然一笑,两道秀眉挑了挑,问:“娘,您怎么不走……难不成您还想在老家多住两天?”

  宁淑终于省起:阿俏似乎并不像是她想象中那个可以轻易摆布的小丫头。她一时怔在当地,不知该答什么好。

  旁边宁老爷子就打开了窗上的鸟笼,笑道:“走吧走吧!今日阿俏头回出远门,老头子为讨个吉利,放个生。”

  那笼中的画眉,陡然得了自由,不愿错过机会,就此双翅一振,直上青天而去。

  第4章 糯米桔红糕

  浔镇的历史据说可以上溯千年,镇子偏安一隅,千百年来,百姓们的生活始终宁静安逸,一成不变。这时的浔镇,胭脂河穿镇而过,人们傍水而居,公路还没有修起,乌篷船还是唯一的出行工具。

  宁淑与阿俏来到镇子一头的码头,将各自的行李装上乌篷船。艄公竹竿轻轻一点,船身便离开了河岸。

  宁淑向岸上相送的兄嫂挥手致意之后,便自行去船舱里坐着。

  阿俏却立在船尾,望着熟悉的小镇离她越来越远。

  “阿俏,阿俏——”

  就在这时,岸边响起呼叫声,宁有信沿着岸上的青石板路,追着乌篷船奔了过来:“阿俏!”

  阿俏微微震动,望着岸上冲着自己疾奔过来的少年人,“有信哥——”

  “阿俏,你听我说!”宁有信一面疾奔,一面冲她大声喊,“等我出息了,就去省城找你!阿俏,你等着我……”

  青石板路渐渐地拐了一个弯儿,乌篷船离开路边,驶向更大的水面。宁有信奔到路的尽头,奋力朝乌篷船的方向大喊:“阿俏,你等着我——”

  阿俏望着宁有信的身影越来越小,心里有些震动:她一直将宁有信当亲哥哥对待,而宁有信心底却未必只是将她当妹妹。

  可是这幅景象却唤醒了她埋藏在心底的记忆——曾经也有个男人同样奋力向她奔来,只是她却不曾听清他在高呼些什么……她依旧能记起他柔和的目光,体贴的言语,记得他的慷慨和他给的希望……却也同样记得他曾令她陷入无边的黑暗。

  阿俏情不自禁地向当初沈谦奔来的那个方向望过去。浔镇的清晨,一丝冷雾兀自若有若无地在胭脂河畔缭绕。阿俏心想:这一辈子,如果一切顺利,她的人生,应该不会再与这个人有任何交集了。

  “阿俏,”宁淑在船舱里开口问,“在想什么呢?”

  阿俏回头笑了笑,没有言语。宁淑盯着阿俏,自言自语地说:“到了省城,得赶紧给你裁两身新衣……或者干脆让清瑶先匀两身出来。”

  宁淑口中的“清瑶”,是阿俏的异母姐姐,阮家的二小姐,阮清瑶。阿俏想起阮清瑶,忍不住唇角轻抬,笑得有点儿讽刺。

  “阿俏,到了省城,你就是阮家的三小姐了。回头先把名字改过来,在上海的大堂姐叫清珊,你姐姐叫清瑶,你改个什么名字好呢?”

  “阿俏”说来就只是一个乳名,阮家这一辈的小姐们按清字排行,所以母亲宁淑在琢磨着给阿俏改个能“上得了台面”的名字。

  “早晓得要我改名,当初干嘛给我起名叫阿俏?”阿俏冷笑着回了一句,自管自在船尾坐下,欣赏沿岸的风景。

  上一世,她认祖归宗的时候,是以“阮清俏”的名字上的族谱,她极不喜欢这个名字,总觉听起来失于轻佻。所以她平日里依旧自称“阿俏”——被改了名字,似乎那灵魂就也被改动了,不是本来的面目。

  宁淑听了一愣,觉得这个闺女的脾气并不大好,一张脸就往下沉了沉。可是一想她将阿俏带回去的目的,宁淑终于还是在脸上堆了笑容,柔声问:“阿俏,你可知省城咱们家里的情形?”

  阿俏点点头:“听舅舅舅母说过。”

  她怎么可能不晓得阮家的情形,那可是在饮馔一界大名鼎鼎的阮家啊!

  阮家的事业自前朝末年兴起,她的曾祖父阮元煦曾在前朝中过“探花”,被点了翰林,之后又曾在川、浙、粤等地做官。阮元煦本人酷爱珍馐佳肴,长于融合各地烹饪精髓,独创时新菜式,加之他又喜好客酬友,所以他阮家的家宴便被称为“探花菜”或是“翰林菜”。

  传到祖父阮正源这一辈上,阮正源正式将阮家菜式做成了私家会馆的席面,开始对外营业,定名为“阮家菜”。

  虽然阮正源将阮家的名气与家业双双推向了顶峰,阮家下一辈却都对继承“阮家菜”没有多少兴趣:

  阿俏的伯父阮茂才早年去海外求学,归国以后就一直留在上海,听说一直在一家银行里工作。阮家长女阮清珊与长子阮浩天都住在上海,难得回省城看一看。

  而阿俏的父亲则在省府做一个文员。随着祖父阮正源年纪渐长,如今阮家的一大爿生意,实际上是由母亲宁淑在帮着操持。

  阮家的生意有些特殊,若是抛开了“阮氏”这个姓氏,阮家菜便失去了当初“探花菜”或是“翰林菜”的渊源。所以祖父阮正源一直希望由阮家自己的子孙能继承最为重要的家业。从宁淑当初的“不生儿子不能进门”,到如今阮家又转变态度,要寄养在外的阿俏认祖归宗,都与这一点有关。

  “阿俏,回头到了省城,你可要替娘和弟弟争口气,莫要教旁人看轻了你。”宁淑看看女儿,有点暗自担心。

  “娘放心吧,”阿俏有些无所谓,“再说了,我是阮家的女儿,省城那里……不也都是自家人的么?”